在北大讀書時的金梅林
2025年3月,2024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評選結果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院金梅林教授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金梅林院士從事動物防疫科研40多年,長期專注于人獸共患病和動物新發突發疫病防控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鍥而不舍、堅忍不拔專注于疫苗研發。躬耕教壇40余載,矢志不渝,桃李滿天下;在動物防疫領域貢獻突出,在屬于自己的科研領域取得了累累成果,被人們稱為“巾幗院士”。
結緣動物防疫 專注研發疫苗
1954年3月,金梅林出生在湖北省武漢市。她的父親是一位南下干部,曾創建湖北第一所畜牧獸醫專科學校,培養了一批畜牧獸醫方面的專業人才,為國家畜牧科學發展作出過很大的貢獻。在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同時,他還創建了湖北省獸醫生物制品廠,致力于研發畜禽疫病防控的產品,研發出多種畜禽疫病防控產品,為國家畜禽疫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我從事這個研究,和父親的言傳身教分不開。”多年后,金梅林回憶往事時說。對于父親在畜牧獸醫領域的成就和博大情懷,她從小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的人生。那個時候,她對于父親所從事的事業充滿了向往。在她印象里,小的時候最樂意做的一件事,便是放暑假跟著父親去牧場玩。在牧場,她看獸醫給牛羊治病,聽老師講解病毒傳播的規律。跟著父親去畜牧獸醫學校微生物實驗室觀察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到動物實驗場觀摩豬牛馬羊的繁育和手術。或許,正是那段難忘歲月,讓她與畜牧獸醫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些游動的微生物深深吸引了我。”金梅林說。父親實驗室里顯微鏡下神秘的微觀世界與牧場里的鮮活實踐,悄然在她心中種下科研的種子。因了這些,她對畜牧獸醫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立志長大后從事這方面的事業。于是,高考時,她就報考了畜牧獸醫專業,并被北大獸醫生物學專業錄取。
1980年,畢業后她被分配到華中農業大學從事教研工作。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養殖大國,多年來我國一些人畜共患的動物疫病嚴重制約著養殖業的發展,危害著人民的生命健康。金梅林認為,針對動物疫病的流行,將預警關口前移是基礎,研發出相應疫苗提前預防是關鍵。那個時候,這方面的疫苗國外壟斷十分嚴重,如何打破國外壟斷,研制出國產疫苗,解決豬流感的“卡脖子”難題,一直是她研究的重大課題。
1978年豬痢疾病傳入我國,嚴重危及人畜安全,給國內養殖業和農戶帶來了極大的損失。為了控制疫病的流行,筑牢養殖業衛生安全的防線,金梅林將自己關在實驗室,進行科研攻關,潛心研制開發相關疫苗。針對豬痢疾病原嚴格厭氧不易分離的瓶頸,創新培養系統,研究一系列免疫診斷技術,結合藥物凈化策略,有效遏制了該病的流行。該成果獲評“六五”期間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及行業表彰,在獲得了學界的認可的同時,為她今后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
人病獸防,必須跑在病毒前面。病毒在變異,我們的檢測技術卻依賴進口,價格貴、效率低,這怎么能行?為了改變我國動物疫病檢測技術落后于國外的現狀,金梅林帶領團隊篩選出病毒特異性抗原表位,研制100多株單克隆抗體,開發出適合不同需求的檢測試劑盒21種,打破國外壟斷。試紙條物美價廉,5分鐘出結果,靈敏度比國外產品高16倍,而價格僅為其十分之一。這項成果被列入國家防控產品名錄,為疫病防治關口前移、早期預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多年來,金梅林不忘初心,以動物防疫疫苗攻關為己任,沖在防疫一線,哪里有疫情,她就出現在哪里。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國肆虐,嚴重威脅家禽產業,還可能跨種傳染給人類。金梅林團隊臨危受命研制相關疫苗;豬丹毒“老病再發”時,她研制的豬丹毒亞單位疫苗能提供80%以上的免疫保護。2000年豬細小病毒“流產風暴”、2005年四川豬鏈球菌病暴發時,她帶領團隊積極參與了疫苗的研發,有效遏制了疫病的蔓延……
科研工匠精神筑起動物免疫屏障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全球暴發,經篩查病毒來源為豬流感變異,這種病毒存在傳染人類的風險。“動物免疫屏障筑牢了,人感染的風險才能降低。”金梅林說。為了遏制疫病的流行,保障公共衛生的安全,金梅林和她的團隊率先分離本土毒株,解析動物流感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機制,創建“欄圈邊”的“快準廉”檢測技術,成功研發出中國首個豬流感疫苗,此疫苗可以對多種亞型病毒提供交叉保護。
此后,她又研制出了系列高效疫苗,疫苗累計應用2.59億頭份。其相關成果獲新獸藥注冊證書5項,轉讓27項次,建立了湖北省地方標準7項。金梅林和她的團隊研發的檢測試劑盒賣到了國外,被廣泛運用于動物疫病的應急預警。同時,金梅林被英國、法國等國家邀請作動物流感研究報告,向國外同行介紹中國在動物流感防控中所積累的經驗。
2018年,非洲豬瘟來襲,我國養殖業損失慘重。然而那個時候,受技術所限,非洲豬瘟疫苗的研制是世界性難題,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研制出相關疫苗。但疫病的流行和蔓延又容不得科研人員半點猶豫,如果不進行有效控制,將會給國內養殖業帶來重大損失。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命令,面對這個世界性的難題,金梅林和她的團隊不懼困難,承擔了國家級非洲豬瘟應急攻關任務。安排豬場樣本采集、制定預防方案、運送小分子生物制劑,金梅林和團隊成員積極行動起來,奔赴動物疫病預防診斷一線,帶領團隊迎難而上,積極進行技術攻關,潛心研制非洲豬瘟疫苗和相關技術。
“我們在成千上萬個單細胞里面,去找到一個高表達的抗體的單細胞,這個過程也是非常難的。”此后的六年時間里,無論是在實驗室、養殖場、疫情現場,還是在生物制劑產業化基地,金梅林總是身先士卒沖在一線。六年的風風雨雨,她和她的團隊不畏艱辛,終于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開發出多種針對非洲豬瘟的生物防控新技術,解決了非洲豬瘟防控技術嚴重不足的問題。他們采用納米材料、利用液態芯片、熒光微球等技術研制出了7項非洲豬瘟檢測技術,其中核酸檢測試劑盒獲得推廣應用。
針對非洲豬瘟的核酸檢測試劑盒研發成功后,金梅林帶著她的團隊奔赴全國多個養殖場進行核酸檢測試劑盒的推廣運用。在湖北黃岡的養豬場,金梅林手把手教農戶使用檢測試紙;在青海規模化豬場,她向農民推廣最新自主研發的疫苗;她還從中草藥中篩選出抗病毒分子,研制成生物制劑,幫助養殖戶減少抗生素使用。
動物疫病科研工作要獲得突破,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但金梅林還是滿懷激情地迎接著一個個的挑戰,攻克著一個個難關并樂在其中。長年累月,她以實驗室為家,帶領團隊遨游在自己的科研王國里,夜以繼日攻堅克難,一路向前。她的勤奮、拼搏、堅韌和努力感動著周圍每一個同事,每一個學生。
把國家需求放在第一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暴發時,金梅林臨危受命,擔任了湖北省新冠肺炎應急攻關專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她協助相關部門多次參與咨詢及研判,帶領團隊主持新冠肺炎病毒動物風險調研。為了找到病毒的來源,她冒著感染的風險兩次赴華南海鮮市場,采集動物及相關環境樣本進行監測;對13種家養、馴養、野生動物及寵物進行感染風險排查。通過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排除了豬禽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為國家疫情下的豬禽養殖與保供作出了重要貢獻。向國家、部委、省市提交建議12項均被采納。在大量試驗基礎上,她和她的團隊為藥物及疫苗評價提供了有力的模型,陸續向國家、湖北省提交10余項疫情防控技術攻關建議和請示,均被采納或批準實施。曾參與WHO在武漢的調研,為國際聯合調研發揮了積極作用。
2021年金梅林作為動物疫病領域專家在世衛組織—中國聯合開展COVID-19疫情研究活動中作科學報告及研討。2023豬業創新發展大會在華中農大舉行,她在會上分享了非洲豬瘟多維度防控技術策略,提出預警檢測、功能性復合生物制劑提高機體抗感染閾值,同時結合生產安全相關技術一體化的綜合防控非洲豬瘟的策略。
金梅林院士
金梅林為2024鄉村振興實用技術大賽做點評
金梅林在哈爾濱國際豬業峰會上做報告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防為主。 40多年來,金梅林躬耕科研一線,始終將國家需求放在第一位,聚焦動物流感、豬鏈球菌等人獸共患傳染病和重要動物疫病的防控技術研究,解決動物生物制劑研發和產業化關鍵技術難題,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創建了現代化生物制劑工程技術體系,研發出了一系列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控產品,獲得一系列原創性科技成果,并實現成果轉化應用到養殖一線,為我國動物防疫事業和公共衛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讓更多安全放心的肉、蛋、奶豐富中國人的餐桌。
由于科研成果突出,她獲得了業內業外多項榮譽獎項。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排一2項,排二1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6項(排一3項)、省科技成果推廣一等獎1項(排一),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全國首屆創新爭先獎、湖北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16項。2023年11月,她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24年3月,獲2023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2025年3月,獲2024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
金梅林的研究成果不僅體現在學術上,還被廣泛應用于養殖產業一線,其受益的養殖企業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靠著科技的加持,助力許多養殖企業增產增收。據統計,多年來她自主研究成果轉讓59項/次、轉讓經費2.2億元、助力養殖業增效高達577億元;她和她的團隊獲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82件,實現28項新獸藥注冊產品轉化和產業化,相關技術發明轉讓企業65項/次。
科技賦能現代動物疫病防疫,四十多年來,金梅林和她的團隊為助推農村農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國家動物疫病防疫筑起安全屏障,金梅林和她的團隊,一直在路上。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超級管理員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