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封清明上河園景區

開封山陜甘會館

開封古都清明上河園
河南開封地處華中地區、河南東部、中原腹地、黃河之濱,緊鄰省會鄭州,古稱老丘、汴梁、祥符等。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開封不僅以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獨特的傳統風俗聞名于世,更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與活力。近年來,開封積極探索古都與現代經濟的融合發展之路,努力把歷史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推動城市轉型升級,譜寫出了一幅古今交融、和諧美好的發展畫卷。
八朝古都的歷史演變
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八朝古都”之稱,曾是夏、戰國魏、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金朝的都城。開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
開封的先民活動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開封市祥符區萬隆崗遺址和尉氏縣洧川鎮斷頭崗遺址都發現了數處新石器早期裴李崗文化遺址。
夏朝自帝杼至帝廑在開封一帶建都217年,史稱老丘,這是開封有明確歷史記載的第一次建都。商朝在開封一帶建都27年,史稱囂。
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期鄭莊公在今開封城南古城村構筑城邑,屯兵儲糧,并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公元前369年,戰國時期魏惠王遷都于大梁,即今開封市鼓樓區。農業、商業得到極大發展,使大梁成為當時繁華的名都大邑之一。
西漢時,境內設浚儀縣,浚儀作為開封的名稱,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公元前156年,西漢景帝即位,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為“開”,“啟封”也就更名為“開封”,這便是“開封”城市名稱的由來。
東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孝靜帝設立梁州,轄陳留、開封、陽夏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公元576年),改梁州為汴州,這是開封稱汴之始。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汴州總管府。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設河南道,道治浚儀縣(今開封市祥符區)。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汴州一度改設為陳留郡。唐代宗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永平節度使李勉擴建汴州城,規模宏大,堅固寬廣,是今日開封城的雛形。
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先后定都于開封,稱之為“東都”或“東京”。后梁定都開封十七年,使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從河洛地區的洛陽轉向豫東平原的開封地區。
之后,趙匡胤建立宋朝,建都東京。北宋時期,開封歷經九帝168年,人口逾百萬,富甲天下,繁榮興旺達到鼎盛,成為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會之一。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文學家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生動地描繪了開封當時的繁華景象。
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滅北宋后改東京為汴京。金貞元元年(1153年),完顏亮遷都到中都大興府,改汴京為“南京開封府”,成為金陪都。
1368年,朱元璋改汴梁路為開封府,同年以開封府升格建為北京,位居陪都,之后周王朱橚就藩于開封。清承明制,但撤去藩封,開封仍為省、府治所。
1929年開封市成立。194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在開封成立,開封為河南省省會,下轄開封、鄭州兩市及陜州、洛陽、鄭州、陳留、商丘、淮陽、潢川、確山、許昌、南陽等10個專區。1954年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開封改為省轄市。
魅力新城 以新出彩
作為河南曾經的省會城市,開封地區經濟總量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是國家“一五”“二五”時期的重點投資城市,曾制造出河南省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臺電冰箱、第一臺縫紉機、第一輛自行車等諸多“全省第一”。
新時代的開封不僅因其悠久的歷史而聲名遠揚,更因其蓬勃發展的現代產業而熠熠生輝。近年來,開封以旺盛的生命力和創新的精神,積極推動產業的全面振興。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開封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和新業態等“六新”領域取得了顯著突破,深度融合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和制度鏈這“五鏈”,有效促進了各領域的協同發展。
開封致力于培育壯大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要素鏈與政策鏈的深度融合,持續壯大“7+10+N”產業鏈群規模,顯著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在此過程中,厚植產業競爭優勢,重點抓好龍頭企業的培育,充分發揮其聚合與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的實力,補齊產業鏈條,興起新業態,樹立品牌形象,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產業集群的打造。圍繞低空經濟、高端儀器儀表、新型儲能和數字經濟等前沿領域,開封深入開展研究,精準切入,力爭快速突破,彰顯城市發展的底氣與活力。
同時,開封在建設項目方面熱潮涌動,深入推進“三個一批”項目建設,積極實施“5132”投資促進計劃,以高強度、高質量的投入換取高水平、高效益的產出。將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抓手”,在確保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分包聯系和現場辦公機制,深入了解并及時解決推進項目中的困難問題,加快形成項目建設的熱潮。通過優化集中攻堅、聯審聯批等機制,推動簽約項目早開工、開工項目早投產、投產項目早達效,確保開年即沖刺,起步即成勢,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在城鄉融合方面,開封積極搶抓省委支持加快鄭開同城化進程的機遇,融入鄭州都市圈的建設,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全面提升城鄉規劃、建設和治理的融合水平。與鄭州緊密對接,加快設立鄭開交界區域北部、南部和東部三個先行示范區,形成統一規劃、聯合開發和園區共建的良好局面。同時,推進鄭開城際鐵路延長線建設和公交化改造進程,高標準建設鄭開科創走廊,打造國家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近年來,開封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隨著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力度持續加大,一攬子促進制造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相繼落地,工業創新發展能力持續增強、“三大改造”(技術改造、智能化改造、綠色化改造)加快推進、產業鏈群茁壯成長、產業開發區建設全面提速,開封市制造業煥發新生機,進入提質增效、量質并重發展的新階段。
從工業強市到制造立市,從“穩中求快”到“穩中求進”,開封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對經濟發展基調進行調整,全市“項目為王、產業為基、制造為要”導向更加鮮明,穩增長、擴增量、調結構、促轉型成效持續顯現,制造業發展韌性不斷增強。
從產業集聚區優化布局到產業開發區調優主導產業,從宏觀層面高質量發展的明確到“十項行動”對每個產業具體發展方向的確定,處處可見開封市制造業闊步向前的腳印。
從淘汰落后產能到“生產換線”“機器換人”“設備換芯”持續加快,從5G、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開封市科研與成果轉化水平的持續提升,長期積累的產業結構矛盾在開封市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得到有效解決。
近年來,開封市堅持信息化支撐、數字化賦能、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主方向,突出政策引導、示范帶動、系統推進,深入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以智能化改造為抓手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發展,著力打造制造業數字生態體系,培育出越來越多的專精特新企業。
從無到有,2023年,開封市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智能工廠(智能車間)已分別達到171家、58家。今年前8個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1%,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制造業對全市工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愈加明顯。
繪就鄉村全面振興壯美畫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近年來,開封市積極打造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金標準”,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擦亮鄉村振興底色,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黨建+”鄉村治理之路。
產業強,更要生活美。開封市堅持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工程、底色工程”,啟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因地制宜開展長效管護工作,突出“兩貌”提升,使農村環境更加美麗、更為宜居。深入推進村莊清潔行動,通過定期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專項督導檢查評比,健全了每周交辦、每月觀摩督導機制。如今,走進開封各村,房前屋后愈發干凈整潔,群眾生活習慣顯著改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強力推進鄉村建設行動。開封市構建了“市級統籌調度、部門牽頭推進、縣區負責落實、鄉村具體實施”的鄉村建設責任體系。開封市聚焦短板弱項,堅持從實際出發為農民而建,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村莊面貌實現了由“臟亂差”到“潔凈美”的根本轉變,“一宅變四園”“五融三用一管控”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今年,開封市圍繞鄉村振興重點領域,謀劃并上報了鄉村建設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總額超過70億元。
開封市聚焦基層基礎,“五星”支部創建成效顯著,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杞縣沙沃鄉、杞縣邢口鎮孟莊村、通許縣大崗李鄉寇村、尉氏縣張市鎮沈家村、蘭考縣桐鄉街道盆窯村入選了第三期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名單。
“金星銀星,比不上俺們的‘文明幸福星’。”在祥符區羅王鎮羅王村,村民對“五星”支部創建帶來的實惠贊不絕口。羅王村是開封市“和睦家庭”創建工作示范村,該村通過不斷完善村規民約、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評選星級文明戶,不僅形成了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風尚,還有效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不斷為群眾幸福“加碼”。
從曾經的軟弱渙散村到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蘭考縣儀封鎮代莊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代莊村“兩委”自主創建了黨建“一拖四”模式:由一名黨員或群眾代表分包自家周圍4戶鄰居,負責傳達上級精神和收集群眾意見建議。這一模式使村“兩委”實現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困難不出鄉、矛盾不上交”。
2024年9月22日,以“學用‘千萬工程’禮贊豐收中國”為主題的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在蘭考縣儀封鎮代莊村舉行。豐收節開在了自己的家門口,代莊村村民難掩激動之情。“非常激動,也很驕傲,以這次豐收節為契機,我們村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代莊村黨支部書記代玉建表示。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在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征程上,開封市繼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執著,厚植黨建“新沃土”,點燃產業“新引擎”,釋放發展“新活力”,提升鄉村“新顏值”,奮力繪就產業興旺、鄉村美麗、農民富裕的鄉村全面振興壯美畫卷。
2003年,河南提出要打造中原城市群,并提出“將鄭洛工業走廊向東延伸至開封”。2004年,國家發改委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推動鄭開等重點區域一體化發展”。2012年,國務院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開封被確定為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之一,并明確提出促進鄭汴一體化發展。2013年,國務院批復《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開封市尉氏縣65平方公里區域納入航空港區,開封被確定為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主體城市之一。2016年8月,國務院批準設立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封是三大片區之一。2016年10月,河南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周邊城市與鄭州融合對接,推進鄭汴一體化深度發展,加快鄭新、鄭許、鄭焦融合發展,建設組合型大都市地區,提升對全省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鄭汴一體化進入了深度發展階段。2016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中原城市群規劃》,開封被列為核心發展區。2019年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在《鄭州大都市區空間規劃(2018—2035年)》中明確鄭汴港核心引擎區作為“一核”,是大都市區發展的核心增長極。2021年10月,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要加快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全面推進鄭開同城化,并將蘭考納入鄭開同城化進程”。

有機蔬菜大棚

工業機器人
2019年、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召開座談會,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2021年河南省兩會期間,《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圍繞加快開封發展,提出了“推進鄭開同城化發展率先突破”“加快建設鄭開科創走廊、打造百里創新創業長廊,構建支撐全省、服務全國的創新策源地”“發揮鄭州、開封、洛陽全國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示范城市作用,打造鄭汴洛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推進沿黃生態廊道建設,率先實現鄭汴洛段全線貫通”等要求。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等國家、省重大戰略的深入推進,開封已經成為河南省乃至國家中部地區最具發展活力的城市之一。
202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鄭汴洛濮氫走廊建設,強調要“加快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打造鄭(港)汴許主引擎,推動鄭開蘭特別合作區建設”。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提升鄭州都市圈協同發展力。深化鄭開同城化、鄭許一體化發展,建設蘭考鄭開同城化特別合作區。依托鄭開汽車、許港精密制造、鄭新高技術、鄭焦智造等重點產業帶,打造以創新為引領的城鎮和產業融合發展帶”“聚焦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一體發展,以鄭州、航空港區、開封等地為中心發展整車”“支持駐馬店、商丘、周口、開封、平頂山等地發展化學藥”。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